产品中心

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 破译“生命密码”,从万物“提取”新质生产力

发布时间:2025-06-12 12:28:07    点击数:

深圳新闻网2025年6月12日讯(深圳晚报记者 林冬雯)作为国际首个农业合成生物研究中心,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,先后建立了多个研究平台,用科技创新勾勒出传统农业的未来图景。

今年,广东省总工会公布了广东省劳动模范、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对象名单,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获评广东省先进集体,以表彰其在生物育种、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等领域实现多项世界级突破。

“抗癌明星药物”的前沿探索

合成生物学是对现有自然生物体系进行改造或重新设计,创建具有特定功能的“人造生命”。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负责人闫建斌表示:“目前,我们设立了优薯计划、紫杉醇合成生物学、植物人工染色体三个重点研究项目。”

中心工作人员介绍,紫杉醇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天然抗癌药物之一。闫建斌带领团队解决了打通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这一世界难题,为解决紫杉醇关键生产技术的“卡脖子”问题铺平道路。

该成果入选“2024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”,未来有望解决天然紫杉醇来源稀缺的问题,实现其商业化生产,应用于乳腺癌、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临床治疗。

“优薯计划”实现颠覆性创新

为了彻底打破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障碍,黄三文团队发起了“优薯计划”,运用“基因组设计”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培育杂交马铃薯,将育种周期从10~12年缩短为3~5年,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。

同时,团队用储运方便且不携带主要病虫害的杂交种子替代块茎繁殖,将把繁殖系数提高1000倍,为我国每年节省1000万亩种薯繁育用地,并解决1000万吨种薯储运的难题。

杂交马铃薯基因组设计育种技术被评为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,入选2022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,袁隆平院士评价该成果为“颠覆性创新,将带来马铃薯的绿色革命”。2023年,团队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发起“全球杂交马铃薯联盟”,推动杂交马铃薯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应用,为世界粮食种植提供“中国方案”。同时,与卢旺达、刚果建立联合实验室,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,提升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全球影响力。

从破解紫杉醇密码到重塑马铃薯产业,这支团队用时间证明:在合成生物学的领土上,中国科学家不仅能跟上节奏,更能引领浪潮。

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表示,未来,将在合成育种、代谢和染色体等重点方向持续深耕,提升国际话语权。同时,与动物研究中心、生态中心协同,探索合成生物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,加快建成我国农业生物制造原创技术策源地,打造国家级先进植物生物制造业集群,成为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的国家名片。 

收藏本页】【】【打印】【关闭

排行榜

联系我们

企业简介 | 新闻中心 | 产品中心 | 企业荣誉 | 图片中心 | 联系我们 |